close

轉自 > http://blog.xuite.net/carollai2013/twblog

 

曾有一項心理學研究統計發現,訴苦的減壓作用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。

有些人的訴苦方式加了許多情緒在其中,會越講越火大越訴就越苦,怒氣的累積反而經由訴苦變成了更大的傷疤。
忘不了的苦及一直被提起的苦就像陰濕牆角的青苔,過十年還是沒消失,還會不斷地漫延。

世界是殘缺的,人生是坎坷的,命運是不測的。
因此每個人都難免有苦惱。
所不同的是少兒的苦惱淺薄些,成人的苦惱沉重些,老人的苦惱無奈些。
有腦子就有人會思考;
有良心就有人會正直;
有志氣就有人會奮鬥;
有苦惱就有人會訴苦。

 

在北京香山名苑賓館的一個女士經人介紹來見寂靜法師。
可是她不停地述說自己的苦難,還沒完沒了。
法師打斷她的話說:你的苦還真多呀!

女士:別人訴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,我訴苦需要三年!
法師:那是什麼時候的苦?
女士:前幾年。
法師:那不是過去了嗎?為什麼還緊抓不放呢?
法師停了一下,又問:你拉出的糞便臭不臭?
女士:當然很臭啦!
法師:現在糞便在哪裡呢?
女士:拉完就沖掉了。
法師:為什麼不把它包起來放在身上?
見到人就拿出來告訴別人:我被這東西臭過?
女士:那多噁心!
法師:對呀!苦難也是一樣,它已經過去了。

回憶和訴苦就如同把糞便拿出來向人展示,既臭自己又臭別人!聽懂了嗎?
女士:聽懂了!
法師:那以後你還要不要訴苦?
女士:不要了!
法師:記住:。
女士:嗯!……
酒不必多飲,微醉即可;苦不可多訴,心暢就好。

我認為肌體患疾大都與心理失衡有關。
欲惜福養身者,若實在不宜積苦於內;
但若走上另一個極端,訴苦如大江決堤滔滔不絕乃至喋喋不休也非善事。
求神求個平安,訴苦訴個心暢。
心中鬱悶一除便見好就收,適可而止吧。

訴苦對訴苦人來說也許是一種享受,但對傾聽者來說就不是什麼美差了。
訴苦一旦訴到對方膽顫心驚、忍無可忍的地步,則會適得其反。
須知“苦”雖然可以訴出,卻訴不走。手腳才是驅“苦”的最有效的武器。

一種苦不可兩回訴。
老生常談,開篇訴舊苦,直訴得泥菩薩三丈火起,好朋友拂袖而去。
湯圓是個好東西,但若頓頓湯圓,吃出人命也非什麼難事。
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,“喜新厭舊”絕對是一種共同的心理。
因此,對於“苦”來說,它可訴的機會並不多;
正如對於人來說,可逢的機遇也不多一樣。

"訴苦”可以減壓,這是被很多人用事實證明過的事情。
當你找到唯恐天下不亂的人訴苦,想減輕一時壓力,效果常常和預期相反,壓力不減,麻煩的“後勁”倒是力大無窮。

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無意中讀到了佛教文化裡的一些箴言:
"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,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。
因為你自己的內心,放不下;
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,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,如果你肯放下,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。
人的心若執著於自己的觀念,不肯放下,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;

一個人的財富並不是因為他擁有很多,而是因為他要求的很少;
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,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……”
這些簡潔而充滿哲理的箴言,讓我知道了佛並不是消極出世,而是積極入世。


於是,我開始小心翼翼地“走入”佛經,細細的品味,彷彿感覺自己置身在了一個一塵不染的琉璃世界中,佛陀的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圓滿和大願力神通,讓我心懷了無限的敬意,使我每天都情不自禁地要跪拜在佛前懺悔。

因為我從佛經知道了“佛”並不是神,也不是仙,“佛”實際上是有覺悟的人,誰有覺悟,誰就是佛。
所以,佛就在身邊,就在自己的心中,佛並不是迷信者的化身,而是覺悟者的稱號。

在世間的煩惱中,可謂什麼煩惱都有,但以佛的法眼靜觀,不過是蝎子附在虛幻的花上一般。
因為,佛認為世間上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只是一種假象,不值得為這些虛幻不實的東西而去執著。
人一生的所能、一生的所得,無論是權傾朝野,還是富可敵國,萬般萬樣都是帶不走,百年之後只能是一杯黃土。
所以,在短短的人生旅途,要想離苦得樂,就要學會減負前行,放下貪婪心、放下虛榮心、放下執著心、放下嫉妒心、放下嗔恨心、放下攀比心、放下偏執心、放下狹隘心、放下獨尊心、放下物欲心、放下色慾心、放下食欲心……屬於自己的隨緣好了,不屬於自己的不去攀緣,不以個人的性情而喜怒,不因自我的利益而悲傷,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活在清涼的世界中,享受到如魚得水般不盡的悠悠樂趣。
正所謂“放下,立地成佛”,學會放下,就可成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糖潘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